查看原文
其他

梦南舍|NGO怎么做之二:协作者的发掘和培育

发展共学 2019-08-24

在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工作中,NGO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办?

一、具有文化视角;

二、坚信改变的力量来自于内部,侧重发掘和培育内部协作者;

三、从生计、社会、生态和文化四个维度入手,整体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

四、开展社会教育。


这四点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过去十多年来农村社区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是理念也是方法,将通过4篇文章来呈现。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与同行交流想法,向读者传达观念。未来,梦南舍的农村社区工作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探索。


上一篇介绍了 文化视角(点击阅读全文)


本篇介绍协作者的发掘和培育



   >> 更多精彩,可长按二维码关注了解<<


本文撰稿 | 申顶芳

本文编辑 | 陈   默




01

什么是协作者

 


协作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他们的功能是催化服务群体制定目标,统筹资源努力达成目标。


 乐队指挥


如果是个人,这类人通常是多面手,一般能力突出、人际关系宽广、在群众中有威信等。如果是组织,它一般有明确的功能、构架和运作机制。

 

我们认为社区发展的主导力量来自社区内部,外来项目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能否发掘和培育社区内部协作者


02

如何发掘和培养协作者



我认为社区内一直都存在着协作者,或者说稍加助力就能成为协作者的人。如何才能找到这些人呢?除了运气之外,还需要方法。我们的方法是“协作者分析培育九宫格”。


(一)协作者分析培育九宫格


因为该框架三排三列,共有九格,所以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为“协作者分析培育九宫格”,具体内容见下图:协作者分析培育九宫格。

 

 协作者分析培育九宫格


“九宫格”中横排上的格子在逻辑上有递进关系,但是纵列上的格子虽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是逻辑递进关系,它代表不同的维度。


为了方便介绍,我把“需求/问题/兴趣”—“责任感”—“使命感”称为第1排;把“行动研究”—“摸索经验”—“交流平台”称为第2排,把“自信/文化自”—“文化核心价值”—“文化与生活连接”称为第3排。列将从左至右计。我们对每一格的理解如下:

 

▷ 需求/问题/兴趣

“需求”“问题”和“兴趣”是我们设计和开展项目的理想切入点,但是,分析和培育协作者时,并不一定从这里开始。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如下:


1) 需求  “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一目标,在一定条件下的理性选择。经济学中“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识别需求。(这也为我们理解需求提供依据。)

 

2) 问题  在《辞海》里,问题指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我们这里指由某些条件限制,造成的困难和障碍。

 

3) 兴趣  “兴趣”是一种倾向性的探究活动,探究途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索里和特称福德认为:“兴趣的实质是减少焦虑和增加快感。”海蒂等人从兴趣结构特征的角度,提出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个人兴趣主要是以个体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及情感为基础,可细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潜在的兴趣又有和情感相联系的以及和价值相联系的。杜威认为情境兴趣是指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心理状态。情境兴趣又有基于文本的、任务的、知识的兴趣等。情境兴趣可以成为个人兴趣的基础。激发和维持兴趣的核心是: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成功的快感的前提就是要有成功,但是成功不一定有成功的快感。

 

▷ 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是自觉主动要做好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感可以从“成就”和“危机”两个角度去培养。

 

布朗族集体跳舞时,布朗鼓手引领其它乐器协作众人一起舞蹈

 

▷ 使命感

“使命感”是指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出发去承担责任与任务的某种精神,是人的内在的永恒的核心动力。“使命感”建立在对自我的认同之上。认同会随着认知提升而逐渐加深,从而更加清晰自我本有的个体属性,促使自己努力转换角色,直到最终的价值认同,即对自我的认同为止。“使命感”建立的过程中会伴随产生一定的排他现象。建立“使命感”之过程,也是培养内心力量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使命感”等同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的“自我实现”。

 

▷ 行动研究

我们理解的“行动研究”是“研究”指导“行动”,“行动”的过程也是“研究”,“行动”与“研究”是一体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此处说所的“研究”,与外来的专业人员开展的有所区别,我们强调协作者(或者潜在协作者)开展的研究。“行动”可能是原来已有的活动,也可能是认识层面得到丰富之后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活动。通常情况下,协作者(潜在协作者)善于“行动”,不善于“研究”,因此我们引入了“社区调查”方法推动他们“研究”。关于“社区调查”我们另外再作介绍。

 

▷ 摸索经验,分享方式

即协作者(或者潜在协作者)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主动向外传播经验的状态。此时,他们在外人眼中已具有了某种专长,以及具有“展示欲”、“表达欲”等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展示”和“表达”的方式。

 

培训会上协作者相互之间交流

 

▷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包括搭建平台和完善机制。“平台”是互动空间和互动机制的统称,是人们在一定的规则下,借助现实和虚拟空间开展交流、交易、学习等互动活动的综合体。“平台”的价值建立在“用户”使用之上,若无“用户”,“平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搭建和完善“平台”的核心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所谓机制,按照社会学中的内涵可以这样理解:“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互动机制是平台区别于活动的重要标志。当某类活动具备了互动机制后,其就可以称之为平台。

 

第七届布朗族传统文化交流会主办村干部、老人和联防队与协作团队合影留念

 

▷ 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是指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相信,是一种感性评估。“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史,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信”与“文化自信”在概念上区别并不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区分并不易,所以我们把它放到一起进行讨论。

 

▷ 文化核心价值观

“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体系的内核,是文化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文化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确认了“文化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进一步识别文化体系中的“本”与“末”,依此就可以确定传承、弘扬和改善的方向和内容。“文化核心价值观”需要文化主体的共同认定。

 

版纳的哈尼阿卡人过耶苦阿培(节)杀生分肉,以每户均分一份体现平等

 

▷ 文化与生活连接

是指生活接受文化核心价值指引,并且身体力行文化核心价值观。达到这一阶段的协作者已成为文化的实践者。

 


社区文化氛围保持较好的村子,通常是一家建房全村帮忙

 

(二)如何应用九宫格


利用九宫格分析时,把对象放在三个横排中,每个横排先一个格,三个横排都选好了,对象的情况也就定位了。还有一些情况是,对象可能横排中找不到定位的可以理解为“空格”,因此本框架还隐藏了三个空格。


所以,理论上,九宫格框架共有36种可能。最糟糕的情况是全部为空,最理想的情况是全部为第三列的格子。

 

分析定位清晰后,可以进入培育,即把对象逐步引致第三列:“交流平台”“使命感”和“文化与生活连接”。

 

虽然有时候我们不太容易判断对象处在什么位置,但在我们设计项目时,通常是以“需求”“问题”和“兴趣”作为切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找到切入点之后,可以重点往“行动研究”“责任感”和“自信/文化自信”上引,之后就可以依据框架逐步深化。

 

我们用这个框架去分析了梦南舍的四同事和四个社区内部协作者,同事所处的位置普遍靠左,多数在第一列,少数在第二列,社区内部协作者所处的位置中间一列和右一列各占一半。通常我们操作项目的方式是,同事协作社区协作者,再由他们去协作社区,问题来了,我们会不会拉低了社区协作者的水平?

 

用这个框架进行自我分析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试,如果有什么心得也希望向我们反馈。


03

结束语


“协作者分析培育九宫格”是从我们之前开展的项目中总结的,用它去指导行动还在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碰撞。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与生活连接”和“使命”这四格最难推动。

 

对协作者的培育我们也从另外一个视角进行了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对协作者的能力建设,具体如下: 

 

1)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如对协作者的工作技巧、社区参与的理论和方法、社区文化调查的理念和方法、生态农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具体内容依据当地社区和协作者的需要来定。

 

2)文化反思:可以理解为“批判性思维”,即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换种说法,“批判性思维”是为改善思维而对思维展开思考。

 

3)培养内心力量:“内心力量”是指个人的意念,即由意识而成的信念的精神状态。意识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

 

上述三个维度在实操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对容易,文化反思和培养内心力量相对困难。

在协作者发掘与培育中我们的实际操作经验会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另外单独分享。

 

任何经验都有局限性,上述经验也是如此,况且我们也有很多情况没有搞定,撰写本文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分享宝贵经验,少走弯路。


-END-



下一篇“NGO怎么做之三:干预手法”

敬请关注


看完有什么感想?

可以来21天共读写作营交流哦~

点击文章👉加入共读写作营,成为彼此的太阳

或👇阅读原文处了解

期待你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